.

什么是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

  来源:百度贴吧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以下简称结核菌)一次或反复多次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肺部病变以及相应的病理、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者称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造成全身多脏器病变时则称血行播散型结核病。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一种危重结核病,由原发型肺结核发展而来,也可由其它结核干酪样灶破溃到血源引起。该病多见于儿童,成人亦可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寿命的延长以及结核病疫情的回升,老年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有增多趋势。

  根据进入血液循环中结核杆菌的数量、毒力、途径、次数、间隔时间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三个类型:

  ①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一次或短时间内多次大量结核菌进入血流)

  ②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次小量结核菌进入血流)

  ③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较长时间内多次小量结核菌进入血流)。

  在小儿最多见者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年龄较大的儿童及成人常表现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此病属于原发后结核病,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往往是原发结核病愈合后残留的干酷坏死灶引起。可发生于原发结核病的近期,也可数十年后发病,成人亦可见于继发性肺结核病基础上。在免疫力低下时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差、脏器移植术后、长期抗肿瘤化疗、长时间使用激素、妊娠、流产等情况下,结核菌一次大量进入肺动脉系统可导致双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根据进入血管部位不同、个别情况可见单肺,单叶甚至某个肺段的血行播散型结核病灶。进入肺静脉后,经左心、体循环可达全身多脏器结核病灶(脑、脑膜、肾、肝、肠、淋巴结、胸腔、腹腔等)。腹腔残留结核病灶中的结核菌,进入下腔静脉、右心、肺动脉、导致肺部病变。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结核菌引起的败血症,起病急,常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常为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部分患者有盗汗、消瘦、乏力、纳差、全身不适等表现;呼吸道症状常有咳嗽、咳痰、部分患者有咯血、胸痛等表现。消化道症状表现为纳差、腹胀、腹泻、便秘等,此外,女性患者尚有闭经等表现。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时,出现头痛、呕吐等高颅压、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昏迷等神志改变。慢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可表现发热、盗汗、乏力,结核中毒症状较急性轻,呼吸系症状可能较明显。

  

  可有浅层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中晚期肺内病灶可融合,形成空洞,可闻及湿啰音。也可并发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和其它浆膜结核、骨关节结核等),此时有相应症状及体征。

  

  (一)X线胸片:早期呈弥漫网织状阴影,发病两周后出现细小结节状阴影,大小形态基本一致,两肺广泛分布,多数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表现为典型的“三均匀”即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的粟粒结节,部分伴有斑片状、条索状及/或空洞阴影。

  (二)肺部CT: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表现为直径1-3mm大小、密度及分布均匀的粟粒结节;而亚急性和慢性患者表现以上中肺野为主的3-7mm大小、密度及分布不均匀的结节。结节的边界多数尚清晰,但也有表现边界模糊;结节随机分布于肺小叶、小叶间隔及胸膜下。部分患者CT可见斑片状、纤维条索状和/或空洞阴影、伴纵膈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伴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

  (三)痰结核杆菌涂片或培养:痰结核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是确诊肺结核的金标准。但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痰菌阳性率仅30%左右。而且痰菌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痰标本选留不当,查痰次数少,病变间歇排菌,引流支气管阻塞等。纤维支气管镜检能直接从病变周围刷检或活检,从而提高了细菌学诊断依据。

  (四)结素试验是结核病综合诊断中一种辅助诊断方法。3岁以内患者强阳性反应者,应视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结核病。结素试验阴性反应除表示没有结核菌感染外,尚应考虑以下情况:结核菌感染后需4-8周才建立充分变态反应,在该变态反应产生之前,结素试验可呈阴性。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或营养不良等患者,结素反应亦可暂时消失。严重结核病及各种危重患者对结素无反应,或仅出现弱阳性,与人体免疫力及变态反应暂时受抑制有关,待病情好转,可转为阳性反应。其他如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缺陷(如败血病、淋巴瘤、结节病、艾滋病等)前者或年老体衰者的结素反应亦常为阴性。

  (五)IFN-γ体外释放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效应性T淋巴细胞和记忆性T淋巴细胞,当这些特异性T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时,则能被激活,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因此通过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检测患者全血或体液的IFN-γ有助于菌阴肺结核的诊断。

  (六)其它检验包括血常规、结核杆菌TaqMan-PCR、PPD皮试、抗结核抗体、红细胞沉降率等,对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1.全身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重症结核病,应给予合理的营养(选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注意休息。

  2.抗结核化学治疗:

  抗结核药物应用的原则和方案见第五章“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急性和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强化期3个月,采用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及链霉素(S)或乙胺丁醇(E);巩固期9个月,采用异烟肼(H)、利福平(R)或加用乙胺丁醇,即3HRZS(E)/9HR(E)方案。若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或重要脏器的肺外结核、糖尿病、免疫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应适当延长化疗总疗程。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于中毒症状严重有呼吸困难,重症急性和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在应用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可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成人常用泼尼松每日30㎎~40㎎,小儿为每日1㎎/㎏,清晨顿服或分次服用,3~4周后逐渐减量,疗程8~10周。可减轻中毒症状,降低变态反应,减轻炎症,促进渗出病变吸收,但激素不能缩短结核病疗程,应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

  

  1、免疫治疗: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常常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重症患者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消灭结核分枝杆菌有积极意义。目前研究最为活跃且比较成熟的两类免疫制剂有细胞因子制剂如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和母牛分枝杆菌菌苗等。

  2、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对每个结核病患者进行机体调节来提高其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及临床症状,从而达到辅助治疗耐药结核病的作用。

  3、营养支持治疗:

  结核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因此,对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很有必要。重度营养不良者可予补充脂肪乳剂、白蛋白等。

  

  1.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对于发现肺内粟粒结节的患者,以下情况者应高度警惕血播肺结核的可能:

  ①反复发热,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

  ②高危人群出现结核中毒症状或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③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呼吸道症状;

  ④发热伴全身多组淋巴结肿大;

  ⑤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

  ⑥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断明确后要规律的抗结核治疗,疗程至少12个月,合并肺外结核者,疗程至少18个月。在医生指导下治疗用药要足量、足疗程,不能过早停药。

  3.对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要知晓。抗结核治疗期间,每月要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2-3个月胸部X线检查或CT检查。抗结核治疗期间出现不适要随时就诊。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jlz2010.com/jbbk/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