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陈双整理报道
11月,长沙已经立冬,和煦的暖阳仍恍似小阳春。站在灿烂的阳光下,湖南中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杨宇仿佛又回到了刚刚才告别的西藏山南那个偏远的小县城:桑日。
年、年,杨宇分别成为湖南省第7批和第8批援藏队员,前往西藏医院开展援藏工作,开启了在雪域高原跨度2年的援藏生涯。
桑日县位于西藏高原南部,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亘古不变地流经这里,将全县一分为二,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冈底斯山,两山夹一江,平均海拔多米,这里海拔高,空气薄,降雨少,辐射强,是中国太阳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长冬无夏,四季不明,“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说的就是这里。
去西藏之前,蓝天白云、辽阔高原、群山绵延,淳朴藏民是杨宇脑海中藏区的模样。真正到了西藏,他才真正感受到高寒缺氧、阳光刺眼,起居艰苦等困难,莫名的孤独,深切的思念时不时会蹿上心头,家中一对年幼的孩子仅靠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一人照料,说不担心是假的。
可是,只要医院大门,身体不适,家人牵挂就都放下了,如何真正不负重托,不负期望,让自己的援藏工作真正有成效是杨宇一直认真思索的问题。
拉姆学会了做CT
医院,杨宇担任放射科主任,科里有两名同事。中专毕业、初级职称的43岁医师拉姆和年轻的技师小伙平措顿珠。科里用得做多的设备是X光,一部内地捐赠的二手CT长期闲置着,因为拉姆和顿珠都不会使用。
杨宇手把手教拉姆和平措顿珠阅片。
杨宇到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做CT。他接诊的第一个患者是一位喇嘛,头痛几天,反反复复总不好,往常基本就是按照普通感冒治疗。这一次,杨宇通过CT检查,发现患者是硬膜下积液,他手把手地教平措顿珠使用CT机,进行患者摆位,教拉姆观察影像,判断头部异常病变,进行报告书写,临床医生拿到检查结果之后,经过对症综合治疗,患者的头痛很快得到了缓解。
高原上肺部感染、高原肺水肿、膝关节退变、椎间盘突出等都是常见病,很多诊断需要CT加以明确。有一天,附近拉林铁路工地的工人们送来了一名工友老赵,老赵来自四川,那天是他第一天进藏打工,没想到开工没多久,就头痛欲裂,脸色发黑,咳血,杨宇赶紧进行CT检查,患者肺部出现大面积阴影,心脏增大,是典型的高原肺水肿,拉姆在旁边认真学着,关键点用笔记录,检查报告送到医生手中,明确的诊断有效帮助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老赵转危为安。同样幸运的还有一名藏族司机,发生车祸后,这名司机外表看起来不太严重,只是有点头痛呕吐,走路不太稳,杨宇检查后,发现患者颅内出血量已经达到15毫升,赶紧调医院进行开颅手术。
通过2年的传帮带,拉姆和平措顿珠已经学会了做CT,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已经能够熟练应对,拉姆说,杨老师耐心细致的教导让自己进步很快,很感谢他不厌其烦的精心传授。
70万字的材料顺利通过评审
刚到放射科,杨宇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医院需要争创西医院,放射科的所有任务由杨宇负责。杨宇一圈问下来,发现之前管理规章制度几乎是一片空白,患者就诊记录残缺不全,相应的技术开展也停滞不前,一切都只能从头来过。他查资料,建规章,调档案,下班后和周末都泡在科室里,创建各类管理文档个,累计撰写文字70多万字,评审资料整整装满23盒。他将一些常规业务迅速开展,完善各类疾病的检查技术参数设置,全力以赴带好技术团队,通过半年的精心打磨,医院影像诊断能力大幅提升。年7月,医院顺利通过西医院评审,放射科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医院编写的书籍。
“我总有告别的一天,但是我的技术一定要留下”,这是杨宇给自己援藏工作确定的目标。他主动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