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相关内容链接:
踝关节系统解剖图+冠/矢/轴MRI
下肢骨折分型大全(内含示意图)
踝关节周围韧带根据其解剖位置可以分成3组:
外侧副韧带
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
下胫腓联合韧带
外侧副韧带
Thelateralcollateralligaments
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距腓前韧带Anteriortalofibularligament:起自外踝前缘,向前下斜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厚2~2.5mm。中立位时距腓前韧带与足的长轴平行,与小腿的长轴垂直。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前移。
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ligament:起自外踝尖,向后下斜行止于跟骨外侧面,位于腓骨长短肌腱的深方。主要作用是限制跟骨内翻。
距腓后韧带Posteriortalofibularligament:起自外踝后部的外踝窝,水平向后止于距骨后外侧突,是3束中最强壮的1束。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后移。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十分常见,其中内翻扭伤最多,占85%。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53%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中,21%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为了治疗的方便,将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进行如下分类:
I、韧带拉伤,无撕裂,关节稳定,功能无损害;
II、跟腓韧带或距腓前韧带损伤,中度疼痛、肿胀,关节不稳;
III、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同时损伤,疼痛、肿胀,关节不稳。
↓距腓前韧带:正常及撕裂
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
deltoidligament三角韧带与踝关节其他结构共同维持踝关节稳定。三角韧带属于复合韧带,呈扇形结构,由浅层和深层组成。
包括:胫距韧带(前/后)、胫跟韧带、胫舟韧带。
↓胫舟韧带
↓胫跟韧带
↓胫距前韧带
↓胫距后韧带
↓胫距后韧带损伤
下胫腓联合韧带
胫腓骨远侧关节面由腓骨远端的凸面和胫骨远端的凹面组成,由胫腓韧带链接,关节内无软骨结构。远端胫腓联合韧带由四部分韧带组成,包括:骨间韧带,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下横韧带。
骨间韧带由骨间膜远端增厚形成。下胫腓前韧带起于胫骨结节的前外侧,止于腓骨脊的前侧。下胫腓后韧带起于胫骨脊后侧,止于外踝后缘。下横韧带组成下胫腓后韧带的下半部分,可视为下胫腓后韧带的一部分。
下胫腓前韧带(35%),下胫腓后韧带深层(33%)对踝关节稳定性作用最大,其次是骨间膜(22%)和下胫腓后韧带浅层(9%)。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机制通常是踝关节外旋和过度背屈。可以导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运动包括运动(足球等),低能量创伤等。外旋损伤通常发生于踝关节旋前或旋后位。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可以单发或者合并骨折。
下胫腓联合远端韧带结结构,包括:骨间韧带(IOL),下胫腓前韧带(AITFL),下胫腓后韧带(PITFL),下横韧带(ITL)。
3个影像学检测指标可用于诊断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胫腓骨重叠距离,胫腓间隙(tibiofibularclearspace),内侧关节间隙等。
胫骨穹窿上方1cm处测量前后位片上胫腓骨重叠大于6mm,或者踝穴位X片重叠大于1mm时提示正常,若前后位X片上重叠小于6mm则提示下胫腓联合损伤。
踝关节内侧间隙的宽度应和胫骨穹窿/距骨顶间隙相等或略小。
在负重位或非负重位X片上胫腓骨重叠距离减小,胫腓骨间隙或者踝穴内侧间隙增大均提示下胫腓联合损伤。
胫腓骨间隙是影像学上测量最为可靠的指标,因其很少受到下肢和射线成像的角度的影响。CT可以发现X片上不明显的骨折;而MRI对诊断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胫腓联合损伤诊断测量线:A、胫腓骨重叠,B、胫腓骨间隙,C、内踝间隙。(其中胫腓骨重叠和胫腓骨间隙的测量在距离胫骨穹窿顶1CM处。)
(以上内容整理自网络)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