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种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分。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类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构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朝中期至清朝末年的这1阶段。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为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3小戏”,亦是二小旦、1小生或一旦一生1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1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但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构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其次,采茶戏的构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种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构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2省的剧种为最多,其构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由于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构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但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类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朝我国剧
又如过去不但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社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院,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社。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由于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社支付的。换句话说,初期的戏院或剧院,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文娱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着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和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院,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社。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1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