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也是人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今天(5月29日)是全球爱足日,医院运动关节科足踝诊疗中心联合康复科、疼痛科、内分泌科等多名专家举行足踝部健康多学科联合义诊活动,普及足健康理念。
6岁后没出现足弓应及时就医
运动关节科副主任医师蒋逸秋介绍,人出生的时候都是没有足弓的,足弓是在学走路之后慢慢发育出来的。建议孩子在学步期尽量光脚走路,会有利于足弓发育。需要提醒的是,0-3岁期间,孩子的扁平足多为生理性的,无须就诊,但如果孩子一出生即发现足内翻畸形,足底凸起,足背外翻等情况,医院专科就诊。3-6岁期间,随着足部的发育,孩子足部骨骼开始骨化,足弓形成,扁平足变为正常足,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站立时无足弓出现,建议带孩子就诊。“6岁前运动可以刺激孩子足弓出现。”蒋逸秋表示,如果6岁后还没有出现足弓,应尽量让孩子避免剧烈运动,要立即就医。
蒋逸秋副主任医师表示,扁平足可对儿童造成多种危害。比如容易造成脚跟受伤、导致足底筋膜炎、脚底疼痛、跟腱炎、拇外翻等。更严重的是,扁平足还可能影响孩子脊柱的正常发育。他提醒,孩子出现平足后7-12岁是治疗黄金期,通过治疗、手术矫正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30%的人患有平足症
不仅儿童受平足困扰,平足症也是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蒋逸秋副主任医师表示,平足症病因分先天性及后天性因素,发病率在20—30%左右,且不分年龄。中老年平足症主要是后天因素,有些老人年轻时平足症没有任何症状,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和疼痛都会加剧,如果拖延不治疗则会延误病情。他举例说,曾经有一位平足症老年患者,年轻时还是位长跑运动员,没有任何足部不适,但现在年纪大了,平足症症状越来越严重,疼痛难忍,最后只得采取手术治疗。
蒋逸秋表示,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穿鞋不当、鞋跟过高;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这些情况都容易诱发平足症。
骨科桂鉴超主任表示,平足症是指足内侧纵弓平坦,负重力线不正常,出现疲乏或疼痛症状。平足症需要先判断姿势型还是痉挛型,再对症治疗。对大多数病人,不需药物治疗,主要进行足内、外在肌功能锻练为主,穿矫形鞋或绞刑鞋垫将脚内侧垫高2到3mm可以帮助恢复内侧纵弓,另一方面鼓励患者锻炼,用前脚掌行走,经常做提踵运动,也就是原地站,把脚后跟抬起来,然后做外旋运动,做这些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软组织痉挛。如果保守治疗、训练都没有效果,再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同时,桂鉴超主任提醒中老年人注意观察自己的鞋是否变大,这些现象是足弓塌陷的信号。
脚崴了肿胀一定要及时就医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个人一生至少有10到次足部扭伤,足踝部伤病发病率为10-24%。
“很多人觉得扭伤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一旦扭伤后没有得到规范治疗,就很容易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一年能扭伤个五六次。”蒋逸秋介绍,踝关节不稳是指踝关节周围韧带受损后导致踝关节不稳定,而引起踝关节频繁扭伤的现象。是踝关节扭伤后较容易遗留的问题。患者经常形成扭伤—不稳—再次扭伤的恶性循环。因不稳定造成的踝关节反复扭伤可造成关节软骨的损伤,重者可形成创伤性关节炎,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当扭伤出现肿胀疼痛症状时,医院拍个普通X光片排除骨折,如果没有骨折,而外侧韧带肿胀的话,建议打石膏固定3周,之后再进行功能锻炼。如果是慢性踝关节不稳,经常扭伤,建议做核磁共振,评估韧带情况,再视情况做相应治疗。
女性有两个阶段要特别注意拇外翻
针对足部常见病拇指外翻,蒋逸秋表示,正常人也会有5°-10°的外翻,以适应穿鞋子,超过15°在临床上才诊断为拇外翻。但超过15°需不需要做手术,还取决于虎个人平时穿鞋习惯和疼痛症状,有的人需要穿尖头高跟鞋,可能比较疼痛,就需要进行治疗;有的人平时穿平底宽大的鞋子,没有疼痛症状,就不需要做手术。
除了疼痛症状外,女性有两个阶段需要特别注意拇外翻,一是怀孕期间,一是更年期阶段,因为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波动,会造成全身韧带的松弛,拇外翻会快速进展,这时候如果发现脚越来越歪的时候,就需要做一些干预,比如做做拉伸、睡觉时穿戴硅胶分趾垫,避免病情发展太快。
通讯员章琛
紫金山记者程晓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