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SIJOINT)错位
骶髂关节错位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移动(最微小者只有1-2mm的错移)而不能自行复位,导致该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和相关软组织损伤,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即骶髂关节面的对应关系发生轻微改变而导致局部疼痛与功能障碍者。
骶髂关节一般非常稳定,一般没有强大外力是不会错位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错位,如超过生理活动范围以外的扭转、强大的外力和妇女怀孕期间体位不正或体质虚弱扭伤。关节面微小的错位,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被拉紧,进而使该关节不能自行复位;或关节内负压增高,将滑膜吸入关节腔内,阻碍关节自行复位。
骨盆的稳定取决于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微动能力骨盆由髂骨、坐骨、耻骨连接构成。其中,髂骨宽广的表面可供躯干和下肢肌肉附着,髂骨后部和中央骶骨连接形成骶髂关节。左右耻骨之间有纤维软骨连接,形成耻骨联合。骨盆承载着骨盆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和巨大的身体重量,可完成前倾、后倾和旋转等动作。骨盆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其稳定性更为重要。稳定的骨盆可以保护其中的泌尿生殖器官、使附着在骨盆上的肌肉均衡收缩,帮助脊柱维持平衡。骨盆的稳定同时取决于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
耻骨联合活动度微小,当一侧下肢负重时,负重侧的耻骨会向前位移,它像一个“压力柱”,对抗股骨头内侧的推力。
骶髂关节是支撑人体躯干负载并完成力学传导的重要结构,骶髂关节为平面关节,表面覆盖纤维软骨,有一系列韧带加强,活动范围很小(几乎不能运动),然而,它却使骨盆具有弹性,在走、跑、跳时具有缓冲震动的功能。它的稳定直接影响骨盆稳定,一起了解骶髂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骶髂关节的自锁机制骶髂关节由髂骨后部和中央骶骨连接形成,就像一个骨环,容纳和保护骨盆内部的脏器。它将头、躯干和上肢的力量传到至下肢,落在腰骶连接的重力经骶骨、骶髂关节传送至髋部,最后经髋臼传至下肢骨。骶髂关节存在着“自锁机制”来维持骨盆稳定。在身体重量的作用下,骶骨有下沉趋势,将骶髂骨间韧带拉紧,髂骨向内靠拢。骶椎上宽下窄,所以负重越大,骶髂关节接触越紧密,这种“自锁机制”对腰椎有非常重要的缓冲功能。
一般情况下骶髂关节十分稳定,但也可能因为外力因素、怀孕、肌肉虚弱导致骶髂关节的错位,破坏骨盆的“自锁机制”。骶髂关节错位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移动而不能自行复位,导致该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和相关软组织损伤。
如何解决骶髂关节的错位
第一预防为主预防骶髂关节错位的要点是保持良好姿势、避免久坐,避免导致骶髂关节不稳定的各种姿势,比如跷二郎腿,矫正各种下肢畸形。出现症状重者用宽腰带或腰围制动,以及避免受寒。
第二加强肌肉锻炼尤其是针对那些稳定骶髂关节的周围肌进行力量训练来保护关节,避免因肌肉虚弱导致或者加重骶髂关节疼痛产生。
1)竖脊肌起于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它的有效收缩可帮助骶骨维持正常的前倾位保证骨盆的稳定。
2)臀大肌略呈四边形,与骶髂关节平行,和背阔肌同时收缩,可对骶髂关节产生压力,让髂骨后部彼此靠拢形成“自锁机制”。加强骶髂关节的稳定必须加强竖脊肌、臀大肌和对侧背阔肌的力量。
3)除此之外,附着在骶髂关节上的其他肌肉如腹横肌、骨盆底肌、梨状肌的力量都可以帮助骶髂关节稳定,进而帮助骨盆稳定。
针对骶髂关节稳定问题的康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