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天津政法干警文化综合中国古

知名专家公考网公众平台:zmzjgkw

前几期知名专家公考网帮同学们总结了年天津政法干警综合知识地理篇、历史篇、政治篇、经济篇、世界地理篇,没有看到的同学可以查看历史记录,或者点击本文左下方的阅读原文进行查找。今天知名专家公考网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古代史上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远古时代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⑴元谋人

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年代为距今约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元谋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⑵北京人

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被发现,同时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年代为距今约70万年。

  北京人的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相同,还保留着猿类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四肢发展很快,并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促进了头脑的变化。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这种打制的石器称为旧石器。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人已能使用天然火,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等。火的使用,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2.远古文化

  ⑴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于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其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遗址已有上千处被发现,其中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半坡遗址有以下特点:

  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③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也就是新石器。

  ④半坡原始居民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

  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⑵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它所属的文化也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氏族公社文化的代表,它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

  特点:(1)河姆渡人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2)河姆渡人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的木结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3)河姆渡人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即新石器。

(4)河姆渡人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

(5)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先秦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商

  二里头文化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遗址距今大约~年,二里头遗址是夏商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专家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宫殿建筑基址。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殷墟

  商朝时期我国古代奴隶制经济和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前期,因水患和政治动乱而屡次迁移都城。约公元前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叫殷朝。殷都城因年久失修而废圮,称为殷墟。

  甲骨文

  甲骨文具有如下特点:

(1)写在龟甲或兽骨上;(2)清末发现于河南殷墟;(3)记载占卜结果;(4)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5)说明商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已有相当高的文明,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丰富资料;(6)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青铜器

  商朝的手工业很发达,最重要的是青铜器制造业。具体表现如下:

1.在手工业作坊里,人们把铜、锡、铅放在一起冶炼青铜。熔炉的温度高达摄氏度左右。

2.商朝青铜器形式多样,有器皿、武器、工具等。

3.后母戊大方鼎重.84千克,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4.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精品之作。

  西周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商王纣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纷纷反抗。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

  公元前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分封制

  释义:西周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初统治者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各自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牢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区,而且不断发展,使周朝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是我国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商鞅变法

  公元前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偏将军之职,为中级官吏),开始了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内容主要有: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制,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结果: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新法却保留下来。

  都江堰

秦国李冰修建,四川都江堰市岷江。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秦、汉

1.秦朝

(1)秦的统一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后来秦王政于前年统一并建立大秦帝国。为了加强全国之大一统,秦王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不过其事业是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于短短的十来年内集中完成的,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的特点。最后都城咸阳于前年十月被刘邦攻陷,秦朝灭亡,立国共十五年。

  ⑵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王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号为‘始皇帝’,他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

  ⑶秦末农民战争

  指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秦的战争。始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后各地向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

  八年的战争中,中国没有统一的政权,因为战争由秦朝末年开始,战争所处的时代称秦朝末年,即秦末。

2.两汉

  ⑴文景之治

  是指中国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年)和十二年(前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汉武帝

(前年8月-前87年3月29日),名刘彻,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四岁封为胶东王,七岁时册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在位时期,汉朝盛极,称汉武盛世,同时打败了匈奴等民族对华夏的入侵,至今仍为史学家所称道和敬仰。

  汉武帝首创兼首用年号的皇帝。登基之初,一改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大削诸侯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推动诸侯分封所有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路。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⑶光武中兴

  王莽篡汉,西汉结束,改国号为新。后王莽改制失败,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最终肢解新莽政权,汉景帝后裔刘秀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后汉,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农业、手工业都得以从新莽天凤四年(17年)起到东汉建武前期的战争而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下的恢复和发展,政局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⑷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在西汉,都护是加在其他官号上的职称,普遍由骑都尉或谏议大夫兼领,东汉年间为单任官职。

  都护一职初设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策大雅南),监护西域诸城各国,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后,尤其是在张骞通西域、李广利伐大宛之后,为将西域纳入朝廷军队的势力范围为以后对匈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保障西域通商之路的通畅,由此取代匈奴的势力,将天山南北第一次置于中央朝廷的势力范围之下,都护府府治立在乌垒城,郑吉被任命为首位都护。郑吉之后,西汉时代担任西域都护职位的已知姓名的共有18位。

  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西域,遂以班超为西域都护,。至汉安帝永初元年(年),因西域乱而不复置都护。

  ⑸丝绸之路

  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3.秦汉文化

  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该名词源于年,是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孔子评议》,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

  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针,影响了各自国家的政策。到秦朝时,政府推行法家思想建立国家基本政策,秦始皇时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说法。

  汉朝建立后,原战国各学派思想逐渐恢复,尤以儒家、道家两派为盛。汉朝初期各君主主要奉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但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朝中央政府权威空前强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急需大一统的思想标准。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日益需要完整、深厚的哲学思想来维护政权的权威。

  由于当时的学者还是各尊各道,没有统一的思想。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年)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应“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得到汉武帝的赞同,在全国的思想、仕进上只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

  此后,汉武帝大量任用儒生为官,同时张汤、杜周等人主张以《春秋》决狱,逐渐使通晓儒家经典成为为官为吏的必要条件之一,儒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但是,汉武帝尊崇的儒术同孔子的思想,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区别,这时的儒术,已经成为以原儒家思想为主体,大量吸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后来的史学家称为独尊儒术。

  汉后历代一直将儒家思想作为政权的核心思想,统治了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

  ⑵王充

  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著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只有《论衡》保存下来。

  王充为人与言论都很奇特,不同流俗。年轻时曾做过县掾功曹等职位,但可能常与长官不合,而屡次遭到辞退(“仕数不耦”)。因官场不遇,故退而勤于著述,抒写怀抱(“徒著书自纪”)。晚年又任州治中职,后来可能因为老病而“自免还家”。七十岁左右,有感于年老衰病,故习练道家养气服药之术,著《养性》一书,为的是追求养生延年。《论衡》一书,由青年写到老年,应是他一生心血所聚。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⑶造纸术

  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63-年)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促使人类文化传播的伟大发明。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提到“纸”从“糸”。即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造纸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文明的传播速度更便捷、传播成本更低,它促使了纸质书的出现,所以说这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发明。

  ⑷张衡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中国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河南南阳的学者。他在洛阳和长安受教育,起初在南阳做小官,后来成为了主要的天文学家并在朝廷做官。他对待一些历史和历法的问题毫不妥协使得他在当时存在争议,使他无法成为官方的历史学家。他在汉顺帝时期与宦官在政治上对抗,使他决定退出朝廷去。他回到南阳老家后不久就于年被召回朝廷,然后于年去世。

  张衡将他的力学知识和齿轮用在了他的发明上。他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水力浑天仪,通过增加了另外一个缸改进了水钟,还发明了地动仪,它能探测到公里外的地震。另外,他还改进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除了在星表中记录了2个星星,他还研究了月亮和太阳的关系。他讨论了月球的球形、它反射阳光的亮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以及日食和月食的原理。他的诗赋经常被他以后的中国文人评论。张衡得到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一些现代的学者还将他的工作和托勒密(86-)相提并论。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⑸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年)。张仲景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

  ⑹华佗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一生行医济世,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华佗也晓得养性之术,年纪虽大,但仍有壮容。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

  ⑺史记

  《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从统一到分立

  ⑴三国分立

  从公元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帝,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又称为“三国分立”。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⑵淝水之战

  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⑶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10月13日-年4月26日),本姓“拓跋”,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年9月20日—年4月26日在位),后改姓“元”,在位28年,享年33岁,他去世后,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

  元宏即位时只有5岁,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冯太后是汉人,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进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太和十七年(年)亲政后,秉承冯太后的政策,继续进行了汉化改革,而且做得比冯太后更大刀阔斧。

2.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

  ⑴屯田制

  屯田制,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采纳部下枣祗和韩浩等的建议而施行的土地制度。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早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枣祗就对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建安元年(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积存了大量的粮食。“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

  “屯田制”,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⑵江南的开发

  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到珠江和闽江流域。三吴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1)祖冲之

  祖冲之(年-年),字文远,刘宋时代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生于建康(今南京)。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祖冲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

  在数学上,祖冲之研究过《九章算术》和刘徽所做的注解,给《九章算术》和刘徽的《重差》作过注解。他还著有《缀术》一书,汇集了祖冲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缀术》曾经传至朝鲜和日本,但到北宋时这部书就已轶失。人们只能通过其他文献了解祖冲之的部分工作:在《隋书·律历志》中留有小段祖冲之关于圆周率工作的记载;唐代李淳风在《九章算术》注文中记载了祖冲之和儿子祖暅求球体积的方法。祖冲之还研究过“开差幂”和“开差立”问题,涉及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求根问题。遗留下来的祖冲之的数学贡献主要有他对圆周率的计算结果和球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及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中。

  祖冲之还曾设计制造过许多精巧的机械,在文献《南齐书·祖冲之传》和《南史·祖冲之传》中有所记载。他曾经设计制造过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重新铸造了当时已经失传了的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制造了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设计制造过计时仪器漏壶和欹器。

(2)《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由北魏官员贾思勰所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年)以后,另一说为年至之间。

  书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收录1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现已失传的汉晋重要农书,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3)范缜

  范缜(年-年),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羊册镇古城一带)人,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天监六年他以惊人的勇气著《神灭论》一文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反对当时借助政权力量以势压人的佛学,证明物质是实在的,精神是附生的。

(4)王羲之

  王羲之(年-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士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

  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5)三大石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扩建。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建于北魏。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伊河岸边。始建于北魏,经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等历代扩建。

  (6)佛教与道教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据记载大约是西汉末期,另一说是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其后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综合以上两种说法,佛教传入之时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信仰。其时,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学相提并论,佛像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此一时期的佛教尚未普及到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之一,同佛教、基督教并称现代中国三大宗教。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主张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隋、唐

1.隋唐政治

  ⑴隋朝的统一

  隋朝(年3月4日—年5月23日)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年3月4日,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年5月23日,隋哀帝禅让王世充,隋朝灭亡,国祚38年。

  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

  ⑵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至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因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三省制的特色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

3.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⑶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科举始于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年被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年才废除,持续了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⑷贞观之治

  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注重农业发展,免除苛捐杂税;对外,大力平定外患,使得社会安定、边疆稳固。当时年号为“贞观”(年-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⑸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为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向唐朝遣使,请求通婚。唐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两族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⑹武则天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唐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注重发展科举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如姚崇、宋璟等。其统治的弊端是重用武氏家庭、大肆崇佛等。

  ⑺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⑻安史之乱

  原因:一方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荒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另一方面,军事举措失当,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安禄山妄图乘唐朝内地兵力空虚夺取唐朝政权。

  经过:公元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在逃亡四川期间,将皇位传于唐肃宗。公元年,唐肃宗派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后来,安禄山旧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年,唐朝打败叛军。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称作“安史之乱”。

  影响:(1)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2)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4)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2.隋唐经济

(1)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⑵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

  主要规定

(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其主要特点在于按人口分田。而不是以往按户口分田。这样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隐瞒人口的问题。便于赋税征收。

  租庸调制:

  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特点在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百姓压迫,定量收取,保证政府收入。

(3)曲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4)两税法

年(建中元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它的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中央是以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3.隋唐文化

  赵州桥

  赵州桥坐落在省南部赵县的洨河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州桥在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多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印刷于年的唐代《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僧一行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开元五年(年),僧一行来到京都长安,充当唐玄宗的顾问,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他的主要贡献有两个:一是《大衍历》,它是僧一行在全面研究总结古代历法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二是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另外他还在仪器制造和数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功绩。

  《千金方》

  《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由被世人尊为“药王”的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孙思邈(约年—年)编著。《千金方》它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广为流传。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其中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等都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它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言、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它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并且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一些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

(2)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代文学积累。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这也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5)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发展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6)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也给诗人们以良好的艺术熏陶。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哪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jlz2010.com/ssjj/2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