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兄弟打篮球把脚给崴了
问我关于脚踝扭伤的问题
那么今天有时间就在这给大家仔细说说关于崴脚的那些事
想来很多人都有崴脚的经历,打篮球踩到别人脚上、跑步的时候踩到石头、穿高跟鞋踩到地板空隙、甚至没站稳的时候,都有可能崴脚伤到我们的脚踝。
轻度崴一次还好,可以增加自己人生的经历,虽然有点痛,并且长时间不能自由活动,但是过度严重或者多次崴脚之后长时间不能恢复就不能忽略了
有些事情经历一次就已足够,可为什么踝关节扭伤这么顽皮,总是找上我们,它的坏脾气来自哪里呢?
崴脚由内外翻之分,脚拐到小腿内侧称为内翻,脚拐到外侧成为外翻,常见的是内翻崴脚,外翻崴脚一般不常见,这和脚踝的结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我们就来看看脚踝的结构吧
一.解剖结构
脚踝是人体中的一个比较复杂的关节,总称为踝关节,其中包括了很多的细小关节。关节周围附着着韧带和肌肉,用来稳定关节并赋予了关节相关的活动能力。
我们常常说的踝关节,其实指的是距骨小腿关节,又名距上关节,该关节有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和腓骨的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的叉状关节窝,以及距骨滑车的关节头构成。
距骨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在足背屈(勾脚)的时候,距骨体宽面正好和胫腓骨远端紧密接触,距上关节处于紧凑位,不容易产生侧向运动;当足跖屈(绷脚)的时候距骨体窄面和胫腓骨远端接触,距上关节处于松散位,更容易出现侧向移动,发生内翻和外翻,所以常穿高跟鞋使足长期处于跖屈位的女性或者常需要跳起落地的运动员,更容易出现扭伤。我们都知道,足的内侧缘向上称为内翻,足的内侧缘向下称为外翻,并且我们常见的是内翻扭伤,这又是什么机制呢?
图1:距骨上端前宽后窄
原因其一,外踝低于内踝,外翻的机械阻力更大。原因其二,维持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装置,主要的就是内外侧三角韧带。内侧三角韧带(胫舟韧带、胫跟韧带、胫距韧带)生长走向比较集中,外侧三角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生长分散,并且距腓前韧带比较薄弱,所以在踝部稳定性中前外侧稳定性差,比较容易造成损伤。
图2:外侧三角韧带
图3:内侧三角韧带
二.坏脾气----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扭伤是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并且高达70%的踝关节扭伤患者会遗留疼痛、关节内空虚等症状,且其日后再次扭伤的几率很高。这种情况常常被定义为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AnkleInstability,CAI)。慢性踝关节不稳分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AnkleInstability,FAI)和结构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AnkleInstability,MAI)
人们多数表现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无明显结构性的改变,而表现为一种感觉上的失稳,继而出现踝关节习惯性重复扭伤。其与MAI最大的差异在于关节活动范围没有超过生理极限,但是超过了自己控制的范围。造成FAI的原因较多,如早期治疗不当,以及过早大运动强度训练可能会造成的踝关节周围的本体感觉敏感性下降、周围肌群之间的肌力不均衡或肌力较差、功能性姿势控制能力下降等。
姿势控制是由人体许多系统协调运作来实现控制身体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主要是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感觉过程包括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等对身体各部位之间和相对于外部环境的位置等感觉信息的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的整合。
运动过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计划、组织全身肌肉达到神经肌肉协同的控制过程。可见,表示姿势控制能力性质的人体姿势稳定性依赖于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三大系统的感觉输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下,通过神经肌肉控制才能得以实现。
所以为了纠正这个“坏脾气”,我们首要做的即是: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和神经肌肉的控制。
三.康复训练
关于康复训练,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泡沫轴放松,第二步:训练,第三步:拉伸
(一)泡沫轴放松
1.放松小腿前侧
2.放松小腿后侧
(二)训练
1.脚踝外翻肌肉训练(主要训练腓骨长短肌,一般人腓骨长短肌被拉长较弱,所以非常容易出现内翻扭伤)
弹力带外翻训练
2.小腿前侧肌肉训练(主要加强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等)
弹力带勾脚
3.小腿后侧肌肉训练
A.腓肠肌训练
B.比目鱼肌训练
4.本体感觉训练
如何进阶:
睁眼单脚平衡垫上站立→闭眼单脚平衡垫上站立→睁眼单脚平衡垫上抛接球训练
5.下肢PNF训练,促通神经肌肉
(三)拉伸
拉伸主要是给肌肉提供积极性的休息,对恢复肌肉柔韧性和延展度都非常有帮助
主要拉伸小腿后侧
四.运动防护
taping:肌内效贴布,专业性较高,用于运动员或者运动爱好者训练与比赛
加油吧!一起赶走这恼人的崴脚君!
在这里真诚感谢
十早老师的技术指导*★,°*:.☆( ̄▽ ̄)/$:*.°★*。
咨询康复知识可以加我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