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老而危险的传染病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考古发现在德国的石器时代的人骨上、努比亚的木乃伊上都发现了结核病变。肺结核曾经也被叫做“肺痨”,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人们总是不断提起它,历史上鲁迅、林徽因、契诃夫、肖邦、雪莱等很多名人都命丧这种“白色瘟疫”。
你可能认为结核病已经绝迹了?事实上,自年以来结核病一直是传染病的全球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数据,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近万,中国新发结核病患者83.3万,每年全球约有万人因结核死亡。事实上,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结核病打交道。
2.背后的真凶---结核分枝杆菌
年3月24日,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RobertKoch)发现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MTB)。
结核分枝杆菌拥有超强的感染能力,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吐痰,包含细菌的液滴会随之喷出附着在空气的悬浮颗粒中,或者随呼吸道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一个没有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1年内可传染10~20人。结核病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和死亡数都位列第二。
3.结核潜伏感染(LTBI)不容忽视!!!
结核分枝杆菌“欺弱怕强”。入侵人体之后,会先做一个判断:宿主如果身强力壮,免疫力强,那它就进入休眠状态,悄悄“潜伏”在人体内,静候时机。一旦你出现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统不能控制分枝杆菌结节,病原体就会扩散到其他器官。据估计,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长期处于潜伏状态,活动性结核患者只是结核感染者的冰山一角。
4.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
在中国,结核潜伏感染者约为3.5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潜在患者库,约有5%~10%的潜伏感染者会在一生中发生结核病,活动期结核病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为: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慢性发热、虚弱或是疲劳、发冷、盗汗、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另外一些肺外结核:淋巴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肾结核、附睾结核、女性生殖结核(包括输卵管、子宫内膜、卵巢结核)、骨关节结核等继发的相应症状不可忽视5.结核病的诊断?
一旦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就要及时完善胸部影像学(X线或CT)、痰涂片显微镜等检查,尽快明确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中还有大量分枝菌酸(mycolicacid)包围在肽聚糖层的外面,可影响染料的穿入,因此抗酸染色阳性成为了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标志之一。分枝杆菌培养及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分枝杆菌生长缓慢的特性,需2~4周才能出现阳性结果。
我们还可以用分子基因检测的方法来更精准地定位结核菌的踪迹,我们用一台像咖啡机一样操作简易的机器来提取和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同时还可以知道它的耐药性。
除了直接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我们还可以采用结核菌素皮试(PPD皮试)、γ-干扰素释放试验(如T-SPOT.TB)这一免疫学方法找到结核菌出现的间接证据,该方法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被结核分枝杆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也是分枝杆菌犯罪的重要证据。
6.婴儿一出生就接种卡介苗,为什么还有得结核的风险呢?
法国医生Calmette和兽医Guerin在年发现了卡介苗(BCG),卡介苗的接种已是一种减轻结核感染的主要手段,但与其他疫苗不同,卡介苗并不能预防结核,只能减轻结核感染的症状,降低结核的严重程度,尤其是新生儿的致死性结核,但其限制结核的传染能力是有限的。
7.结核病的治疗措施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了结核病基本就等于得了绝症,人们束手无策。19世纪以来结核病的治疗才逐渐变得科学。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结核病的治疗方案越来越规范,世界卫生组织最终确定为直接督导下的四联药物治疗,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严格遵守医嘱,做到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服药,治愈率可达80%以上。
然而,也有一些新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被证明对一些治疗药物出现了耐药。这些耐药部分来自于不正规的治疗,随意停药和症状复发乱吃药,这些行为正中了结核分枝杆菌的下怀,训练出了它的耐药性。对抗结核最强大的两种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结核被称为耐多药(MDR)结核,意味着疗程将从6个月延长到18到24个月,且治愈率从近%下降到60%或更低。此时,我们需要治疗耐多药结核更有效的药物和方案,如环丝氨酸、贝达喹啉、利奈唑胺等等药物,让患者真正豁免结核分枝杆菌的蹂躏。
8.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结核病?
现阶段虽然仍没有对抗结核病的有效保护性疫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管理,从源头上消灭结核,防止感染发生。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可疑症状者,需立即到感染科或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并遵医嘱正规治疗。2.对与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相关的检查。3.做好人群密集场所通风和居住处的环境卫生.4.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卫生习惯。5.及时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掌握更多传染病防治措施,学习更多感染性疾病科普知识,了解更多医学热点资讯及科研进展,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