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骨科泰斗潘少川90岁依旧开门诊,是他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在上世纪4、50年代,我国还没有单独的小儿外科。

当时,医院在--年儿童做手术的死亡率是29.6%,而成人外科当时的病死率为4%。

那时候,孩子们生病需要手术,大夫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没有人做。

曾经有个孩子患上了白喉,需要做气管切开,但原理都懂,只是没有人敢给小婴儿做手术,结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死去。

于是,在50年代后我国的小儿外科成立。

到了60年代,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专业及时的救治,但此时小儿骨科却依旧是一片空白。

这时,一名叫潘少川的医生便开始对小儿骨科进行研究。

“小儿外科那部分有人管,可是小儿骨科这部分病人,反而老治不好,老推来推去转诊。所以后来我们研究,我就分支了,就是让我做小儿骨科。”

从那之后,潘少川再也没有跟小儿骨科分开。

年,潘少川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分配到医院工作。几年后,小儿骨科成立,最初潘少川基本上每天看的都是患有急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骨关节损伤的孩子。

后来,我国的抗生素和疫苗逐渐普及,患病的孩子少了,但脊椎侧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这样的疾病变得常见。

脊椎侧弯却一直让潘少川手足无措,因为当时我国对这种疾病没有任何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儿来说,患上这种病就是在跟时间赛跑,因为一但错过治疗时机,等待他的只能是终生残疾。

潘少川急啊,他说:“很失望,总是解决不了,你作为医生是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可是你解决不了问题,那个心情可想而知,就是高兴不起来。”

有一次,潘少川无意间参加了个器械展览会,在会上他发现了一个叫哈氏系统的方法或许可以用于矫正侧弯的脊椎。

他终于看到了希望。

几年后,经过不断的调研,他决定在中国开展小儿脊椎侧弯手术。

这场手术,带给潘少川很大的压力,因为手术的风险很大,如果要矫正脊椎,就要把患儿后背打开,露出脊椎,一不小心就会伤到神经。

“上面加一个金属钩子钩到锥板上,往上钩,下面往下钩,这两个钩子之间用一个带齿状的轮子撑开。”

让人高兴的是,手术成功,这让无数家长看到了希望。

但在潘少川心里还压着一块大石头,那就是孩子们肢体不等长,并且发病率一度达到了千分之三。

患病的孩子有的是长短腿、两侧臀部不对称,以致于走路的时候会一晃一晃的。

不治疗的话,这个孩子将终身摇晃着走路。

就是这个发病率极高的疾病,直到八十年代初我国还没有治疗方法。

年,在一次医学交流后,60岁的潘少川把伊氏肢体延长技术引入到了国内。

这个手术需要将骨头断开,然后使用器具固定,再通过外加的旋钮每天多次少量地将断开的间距拉长,这样,身体就会自己在断开的地方重新长出软骨,以此硬化成新的骨头。

不久后,潘少川决定为一名长短腿的患儿手术治疗,但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没底,这一点来说看看能不能延长,真延长了,能不能长牢,这些问题到后来就比较有压力。”

但让他欣喜的是,患儿在每次撑开间距时不见痛苦,且预后效果很好。并且在十四个月后,本来相差十四厘米的左右腿,神奇的长成了一般长。

潘少川把手术数据进行不断的完善,90年代后,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讲学,希望把手术方法进行全国的推广。

他希望所有的小儿骨科的医生都可以做这类的手术。

潘少川说:“如果很多人都能做的话,就能救回很多人。”

如此一来,潘少川的学生徒弟遍布中国,很多学生说,看到潘老对待孩子的态度就知道他是个好医生。

潘少川有时给孩子看病会让孩子脱掉衣服,他便拿着衣服把孩子的肚子盖上,他对自己学生说:“别让孩子的肚子着凉,会拉稀的。”

为孩子看片子时,除非必要他从不多给孩子开片子,最大程度的避免孩子受到辐射。

如今,90多岁的潘少川依旧写书、出诊,因为年岁大了,才在周围人极力的劝说下把一周两次改为了一周一次。

每次的门诊,潘少川都特别高兴,他说:

“我觉得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工作,为孩子和家长解决了问题,他们很高兴,我也高兴;给孩子们看病,他们的病好了,我自己的治疗水平也高了。”

“无论是给自己,给国家,给病人干点实事就行了满足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jlz2010.com/gjjhzd/9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