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整脊疗法

关于整脊疗法

目前,国内对整脊疗法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整脊就是单纯的手法治疗。有的学者则认为,手法配合牵引,理疗等凡是能达到调整脊柱力学平衡。消除临床症状的方法都可叫整脊疗法。1.对脊柱关节半脱位、错位、错缝和棘突偏歪的认识。各种脊椎关节半脱位、错位、错缝和关节失紊排例不齐是我们在手法界经常听到,或经常要使用的术语、个别的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也介绍了这些术语,但这些术语在目前已有的医学字典中许多都无法查阅到,具体的含义和所代表的病理学变化、也没有被很清楚的解释与界定。因此,导致这些术语成为我们同行之间才能听懂或理解的“行话”,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整脊医生凭借自己的触诊或触摸来判断患椎位置。根据自己触诊的感觉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得出患椎现的病理情况。如:“错位”、“错缝”、“半脱位”等。或以此作为诊断,而这些术语常常给人一种骨关节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必需整复来治疗,这样就为整脊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而临床最常用的就是触摸患者的棘突横突或小关节突来判断患者棘突的偏歪,或椎体的旋转及方向,而后整脊师就可以使用整脊手法来矫正或治疗,这些所谓的“错位”、“半脱位”和“错缝”。许多整脊师对棘突或横突触诊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简单机械的理解棘突或横突触诊的方法和方式,没有很好的结合具体的疾病的病理学改变和局部解剖学知识来加以判断分析,对生理性棘突偏歪,病理性棘突偏歪,代偿性棘突偏歪缺乏鉴别诊断的能力。虽然,棘突偏歪是诊断脊柱相关疾病的要点之一。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棘突偏歪都必定有临床意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X线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诊断。下面将三种棘突偏歪做以鉴别比较:(1)生理性棘突偏歪:这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棘突受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其骨性结构偏离中轴或移向一侧,或棘突分叉状,一边长一边短,触摸时往往只摸到长的一侧相邻棘突的间距一宽一窄或棘突后凸或前凹,棘突旁软组织有明显肌肉紧张和压痛,且随着椎体的移位出现相应的神经或血管受刺激压迫的症状,运动功能受限,且棘突旁压痛越显著,临床意义越大。这种棘突偏歪,是脊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整脊复位的依据。(3)代偿性棘突偏歪: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棘突旁软组织仅有轻微的炎症反应,及压痛等。这种代偿性棘突偏歪的出现,表示脊柱其他部位已有移位或错位,由于椎体的内外平衡失调,力学结构的改变,就使错位椎体的上端或下端的一个或多个椎体发生继发性移位,这样可使脊柱在力学上保持相对平衡。美国神经整脊学派著名脊柱专家冈斯坦德在剖析脊柱错位机制时,对错位引起的代偿是这样解释的;某一处脊椎引起其他脊柱反方向的位移称为代偿,它是效应。代偿脊椎所表现的倾斜位置不正是来代偿脊柱将会失去的平衡,当一个脊柱错位时(参照正位脊柱站立位片)椎间盘的楔形变引起上位的脊椎改变方向,并且从正常的垂直位置倾斜,这样将会失去脊柱平衡,但这种错位引起的转向不会无休止往上延伸,因为人体为了保持平衡,在上位脊柱的某一处一个或多个脊椎肯定会通过与错位脊椎反方向的位移来代偿失去的平衡,这种位移是代偿机制,是企图重新建立正常的脊柱平衡。每一个错位都引起代偿,代偿椎相邻的椎间盘功能是正常的,局部无炎症,神经无压迫,所以他们可以自由活动。代偿脊椎在什么部位发生及代偿脊椎数量由下列因素决定:①错位脊椎的位置②错位的方向③病人重量分布④先天性不良的组成。如果临床整脊师治疗时能够患椎和代偿椎同时治疗效果更好。临床发现脊柱相关疾病的急性期以治代偿椎为主,慢性期以治患椎为主,或标本兼治。提高疗效。根据骨科的分类错位在1㎜以内为错缝,在1~3㎜之内称为半脱位,错位超过3㎜称脱位,但有关资料对脊椎关节半脱位、错位的定义的诊断标准却不甚明了,对脊椎关节半脱位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是什么,也没有确切的界定。国外有关半脱位诊断标准比较多,主要集中在颈椎节段半脱位的谈论上,特别是寰枢椎体放射解剖有关资料对关节半脱位的论述较多,一般认为在X线上有一些征像,如:一个脊椎自另一个脊椎上移位的程度不一。当关节小面移位但无重叠时,椎间孔可增大,并有椎间盘破裂的位移。这种情况被看作是“半脱位”。笔者认为,整脊技术在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上绝大多数是针对关节的微小移位即“错缝”而言。其二,临床中发现脊柱解剖位置变异或小关节紊乱并非完全是一种病理现象,大多数椎体小关节紊乱是对脊柱正常生理活动和退变所引起变化的一种适应现象,只要脊柱保持在正常的或仍可代偿的位置时,就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因每人的代偿程度不同,故在相同的病理下症状与临床检查不成正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所以对处于代偿状态下的关节紊乱不能认为是病理现象,仅少数小关节紊乱,才会压迫或牵拉周围软组织而成为病理现象,假如临床整脊师,对脊柱所有紊乱的小关节加以整复,那么,脊柱将产生超过生理范围的被动运动。这就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性,所以,笔者认为整脊技术的临床机理是从调整脊柱的内环境做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不仅仅是针对局部的关节紊乱而已。2.整脊复位时,所致弹响声的临床意义传统正骨推拿医师多认为推拿时所出现的弹响声是手法成功的标志,但对其产生的实质研究甚少,对影响所产生弹响声的诸要素也知之甚少。因而很难对其临床意义做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判断。目前,对整复时所出现的弹响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大多数临床整复医师都将弹响声作为手法成功的标志。因此,有必要对整复时所产生的弹响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明确其发生机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虽然已经证明整复时所产生的关节弹响声是一种与脊柱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但仅是在近年才开始对这种弹响声的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质疑。笔者在多年临床观察中认为,在整脊时所出现的弹响声并不能完全代表关节复位,临床中有的患者可出现弹响声。有的则否,而且声音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国外Sandoz在其综述中介绍了掌指关节弹响声的某些特征。即关节弹响声响可伴有X线下少见的关节间隙改变,此外,在最短无应期消失之前,掌指关节不会产生第二次弹响声,Meal和Scott证实,当作用于手指的拉力不断增加时,会出现可闻及的弹响声。同时可伴有整个掌指关节的抵抗阻力明显的下降。另外,利用麦克风他们还发现掌指关节所发出的弹响声与颈部脊柱整复时发生的弹响声相似。生活中,人们在活动脊柱或伸懒腰时,经常会听到脊柱内发出的弹响声可为一声或数声,但也无任何的不适感,反而感觉轻松。传统医学一般认为。这种弹响声来自关节腔,关节腔内压力小于大气压是负压,胸内负压是关节稳定的因素,而滑液则为灵活因素,在静止时关节稳定因素占优势,灵活因素相对减弱,当关节突然受到牵拉或扭转时,瞬间拉力超过关节腔内中心的负压力,关节腔内周围的气体迅速向中心扩散,形成弹响声。笔者认为,弹响声是关节腔内气体扩散液的震动声,气体扩散的结果使关节腔内的压力超于均衡,使关节灵活性增加,这种变化是关节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的转变,使肌肉协同收缩以完成随意变动的条件。关节响声既可在正常关节出现,亦可在错位的脊柱整复时发生。因此,响声并不代表错位关节复位。所以临床医师在整脊治疗时,追求弹响声为手法复位成功的标志是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2.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首先,是为排除临床禁忌证而用,临床诊断并非完全依赖X线片。因为:从事整脊疗法的专科医生,对X线片的细小变化非常重视,从中而找出患椎的位置,而非专科医生则全面看,对细小变化往往不引起重视,所以临床中经常听到患者抱怨,医院拍X没事,到专科检查看片后,却说又错位了?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1)专科医生提到的错位,棘突偏歪是指关节的微小移位,这种改变往往达不到放射簹的规定标准,但在临床检查中有明显的阳性体征,且经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所以,类似问题的诊断完全凭医者触诊检查诊断。(2)X表现与症状不成正比,如:颈椎开品职,示齿状突两侧间隙不等宽,有的明显大于正常值,但并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有的仅移位1mm,却有明显的眩晕症状。(3)投照位置及体位的关系有时也可影响诊断的准确性。(4)X线片或CT、MRI所表现的诊断是“模糊”值,如:人到中年后脊柱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形成一种病理性的平衡状态,因此,临床症状与影像结果不一定相吻合,其诊断结果的严重程度也临床症状不成正比。所以,后法向注重触诊的准确性及辩证施治的能力,只有达到手摸心会的境界施治,方可事半功倍。

整脊疗法,又称“脊住(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很早就为医家所应用。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对损伤性脊椎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整复手法等已有较明确的载述。近代以来,本疗法的治疗范围有不少发展,不仅对颈椎、腰椎棘突偏歪等伤骨科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由脊椎病变引起的某些疾病。   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的治疗,可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籍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在应用本疗法时,术者应先用手指触按患者脊椎,检查各相关椎体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无压痛,其椎旁筋肉是否变厚、挛缩、剥离等,然后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治疗。如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和诊断,冯天有提出有以下四个特征:(1)患椎棘突位置偏歪。医者用拇指做脊柱触诊时,可查知偏歪棘突的一系列体征;(2)患椎上下棘问隙一宽一窄;(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4)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及钝厚,压痛明显。凡临床具备其中一、二个特征者,即可确诊。   一、触按检查方法 

 1.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桡侧(或只以一手拇指亦可)呈“八”字形分布,沿患者脊柱纵轴由上至下,左右分拨按摸,以了解椎旁筋肉(棘上韧带)有无变厚、挛缩、钝厚及条索样剥离等病变情况。 

 2.用拇指触按患者脊椎棘突,观察其是否偏歪。在正常情况下,棘突侧缘连线应与脊柱中心线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连线应与脊拄中心线重迭。棘突偏歪时,患椎棘突上下角连线偏离脊柱中心线,患椎棘突上下角尖与其上下棘突的角尖连线同中心线呈相交斜线,棘突侧缘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显的压痛。在触按过程中,可一手触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躯体,使患者身体前屈后仰,左右旋转,以反复比较。 

二、整复手法   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对侧推按,以拨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躯体,使脊柱逐渐屈曲,并在向棘突偏歪一侧侧弯的情况下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两手协同动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顶住患椎棘突,在旋转的最后几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复位时指可下扪及弹跳感。此外,在施行复位手法前后,还应根据患椎筋肉伤损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本疗法对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损伤性截瘫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见影之效。此外,对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外伤后综合征、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等疾病也可在整复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疗效。

  对颈椎病、外伤后头晕、脑外伤后综合征、耳目失聪及肩臂疼痈麻木等表现为头、面、颈、臂部位症状为主者,应在颈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整复手法。

  对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间神经痛,腹泻等表现为以胸、腹部症状为主者,应在胸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手法。   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患者,检查及整复手法应侧重于腰椎段。

  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月经期,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患、肿瘤及骨结核等患者,即使术者手法极其娴熟,也慎用本疗法整复手法。

 

 1.应用本疗法,病椎定位准确是获效的前提,熟练的整复手法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检查病椎定位不准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断错误,均可使疗效不显,甚至加重病情。整复手法必须准确,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2.治疗时一次整复不能拨正偏歪棘突,不宜连续施治,可以配合分筋琉理、拿点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痉挛,然后再施以整复手法。某些病人要间隔数日施治1次,连续4、5次治疗才能拨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

  3.在颈椎部位施用本疗法整复时,手法不当可能会刺激椎动脉而产生虚脱症,个别患者或可造成医源性脊椎伤损而导致高位截瘫等严重后果。

  临床资料表明,颈椎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患者平均施治本疗法四五次即可缓解或显效;有些病例一次治疗竟能霍然而愈。自从临床报道有数例颈椎病患者应用本疗法出现高位截瘫后,有人认为考虑到颈部解剖结构特点,不宜使用本疗法的整复手法。但多数意见认为颈椎病是一种综合征,对小关节交锁、紊乱及棘突偏歪所引起的颈部症状,本疗法不失为一种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一般说来,只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和治疗手法的规律,即使初学者应用本疗法,给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也是极为罕见的。此外,手法治疗后注意适当休息与功能锻炼相兼顾的原则,也是巩固治疗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本疗法主治范围的拓展,更表明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医独特疗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

颈椎关节紊乱的判断方法

颈椎病的治疗应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但在应用手法时如何才能避免盲目操作呢?我根据以下几个方法来判断椎体移位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手法治疗,效果很好。以下我特地将X线检查放在前,是因为我以为应该应先学会读片,从片上分析出患者的颈椎移动方向,再结合触诊来加深体会,这样才能在反复实践中提高触诊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在没拍片子前就建立椎体的三维形状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片子拍起来不如触诊简单。以下是我常用的,写得匆忙难免遗漏,欢迎补充。颈椎的移位情况有14个。就是按照左右旋转,前后仰俯,左右侧倾来组合的。正位

1,棘突:取直尺,将大多数棘突连成一线,偏移中线3毫米就有临床意义。此时是棘突移位方向就是复位时头的旋转方向。顺便说一下,腰椎的棘突移位方向就是侧卧位复位时候的在上面的方向。这点很重要。2,枢椎棘突呈山字型,尖处应该指在齿突内,在其外有意义。至于是第一颈椎还是第二颈椎旋转,则看大多数椎体的位置。3,双侧小关节间隙不对称,一侧有一侧无。提示旋转或侧移。4,环枢关节错位,可以看到环齿间隙不对称,环齿间隙显示一侧宽一侧窄,则此时椎体向窄侧旋转,棘突向宽侧旋转,此时复位时头的旋转方向应该向宽侧。5,环枢关节的“八”字影不对称。6,同一椎间隙不呈长方形,呈一侧宽一侧窄,提示侧倾。侧位1,椎体双边征:(椎体上下缘有两条边),提示有旋转,若全部有,则说明体位的问题。2,关节突双突征:(关节突出现两条边,)提示有旋转。3,椎体后缘连线在某处中断,不呈连续的弧线,提示前后移位。这点在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上和X片上的病理部位比较吻合。不像其他一些x片征,可能未必是患者目前致病的部位。体位:患者坐正,头和肩膀水平呈垂直。手法:以拇指和中指张开呈爪状,作两侧对合触诊,指头以按压和滑移为主要手段。1,棘突:有无偏歪(提示旋转);有无棘突之间隙增宽(提示椎体有俯仰,有椎间盘突出膨出可能,此点在腰椎的判断也十分有益处。当然还要加上引出压痛);有无台阶感(滑脱可能)由于棘突有分叉,分叉后可能出现一叉大一叉小的情况,只能做参考。2,小关节突:在棘突旁三厘米左右有无凸凹(提示旋转)3,横突:在颈部两侧,第一颈椎侧突在乳突正下。用拇中指两侧一起按压来判断是否有旋转移位。临床我们一般将颈椎病按引起起症状的椎体位置,分三段。所谓上颈段病变,中颈段病变,下颈段病变。上颈段:1,2椎。症状以晕,枕后痛为主。治疗:以放松枕下肌群手法,1,2椎整脊为主。急性期强调固定。中颈段:3,4椎。症状主要以肩酸胀,交感神经症状为主。推拿效果好。下颈段:5,6,7椎。症状以反射痛为主。牵引+整脊。

三步定位诊断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1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1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2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3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4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2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3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4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脊椎诊断要点观脊柱;摸曲度;看皮损;按骨节;摩肌肉;排痧情;辩异常;脊柱定位: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脊柱穴位定位: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胸一三焦胸二肾;胸三气海胸四大(肠);胸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腰椎诊病:一侧疼为腰突;二侧疼为椎管狭窄;三点疼为膨隆疝;中间疼为腰肌劳损;三年以上为钙化增生;五毫米以上为巨突;向后鼓为后突;脊柱塌陷为前突;再疼一点为滑脱;两点一侧疼为捻转;交叉疼为旋转;三节以上一侧疼为风湿;四五两侧疼为肾虚;五一两侧疼痛为受风;按那那疼为水肿;肌肉硬为僵硬;脊柱硬为强直;皮神经分布:颈1头顶颈2三;颈3就在颈项间;颈4双肩5臂外;颈6大二指相连;颈7中指立;颈8小和五指限;胸1、2臂内分上下;3至12胸肋环;腰1盆带2腿前;腰三主管膝周炎;腰4、5小腿内和外;腰5拇指紧相连;骶1跟腱通小趾;骶2腿主管后边;骶3、4、5二阴转;尾骨神经门里圈;掌握皮神经分布歌,诊断治疗赛神仙;骨神经分布歌:颈4肩上扛;颈5肱骨上;颈5、6、7分三份,同属上下冈;颈6挠颈8尺;颈6、7、8臂骨相;颈7中指骨里藏;腰2髂骨上;腰3股头藏;腰4大转子;骶1骶4膝外相;腰三腿前腰5后;腰4腰5膝内装;腰4胫腰5腓;腰5足拇指上’骶1、2腓跟小趾藏;椎侧疼痛触诊说明---(一)八大痛源:1,关节障碍;2,痉孪;3,僵硬;4,损伤;5,劳损;6,肿胀;7,紧张;8,触痛;(二)在低颈椎或胸椎的两侧肌肉内发现上述的任一痛源,就会使颈、肩、肘、腕和手有反射疼;(三)在低胸椎、腰椎或荐髂关节附近的肌肉,发现上述任一痛源,就会使腰、臀、膝、髁和足有反射疼;(四)在痛源附近的椎体,就是患椎,矫正此患椎,疼痛即消除

反思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椎间盘突出症乃是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疾病之一,也是我国现在最时髦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病。本来是外科病,可是神经科、理疗科、针灸或针刀科、整脊或按摩科、镇痛或麻醉科等医界各科也都蜂拥而上,异彩纷呈,成为各种医疗观点争论最大的一个病。“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笔者原本学的是西医,后来又习中医,临症数十年以来,也看好了不少骨科疑难病。“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文拟对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诊断和手术治疗问题提出一些反思,并认为中医传统疗法值得重视,1“椎间盘王朝”是怎样形成、发展和衰落的?美国外科学家MichaelE.Debakey曾指出:美国现代外科经历了三个“R”,即从“切除”(resection)到“修复”(repair),再到“替代”(replacement)。能够反映这个外科学发展光辉历程的首屈一指就应该是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了!《外科学简史》曰:“年12月31日Barr与PhilipWilson首次为一例术前就诊断为‘椎间盘破裂’的患者施行了手术,年9月30日他们将观察的结果在新英格兰外科学会上作了报告,从此开始了‘椎间盘时代’。”[1]年MixterWJ和BarrJS将19例归因于椎间盘髓核突出的腰背痛病人予以手术证实并命名为“椎间盘破裂症”[2]。Mixter提出:“如果没有众多学者在神经外科学、病理学、神经病学和骨科学等诸多方面研究的成果,要集中注意力于椎间盘的损伤及其作为主要的脊柱疾病是不可能的”。这一在医学上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开创了所谓的“椎间盘王朝”(dynastyofthedisc)。回顾西医腰腿痛史:“自古以来坐骨神经痛就与人们相伴,但下腰痛尚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圣经》中未曾提及。年一位名叫DomenicoCotugno的医生对坐骨神经痛给予了经典的描述……”[1]。又据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腰背痛也是一个少见的病”[3]。“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半叶,腰背痛病人大多经常还到内科诊室就医,且不太受欢迎,谓之“闹腰(妖)”。而与椎间盘突出有关的坐骨神经痛只有确诊后才敢进行外科手术,任何其他腰背疾患则大多避而不问。通常腰腿痛病人都被推给整脊或按摩医生处理,其他科室似乎没有人对他们有浓厚的兴趣。医生在腰腿痛方面不感兴趣,而在脊柱临床实践中确实也没有多少科学基础。直到80年代随着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出现、新式脊柱外科技术以及专业脊柱外科医师的培训热潮兴起.,脊柱业才开始繁荣起来。过去作为许多医生负担的腰腿痛病人现在成了发财致富的“金矿”(goldmine.),脊柱协会会员猛增,手术率抵达顶峰,有些地方的增长率达%以上……而手术不成功突然又变成一个医学难题,好象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病——手术失败综合症”[4]。可见“椎间盘王朝”从创建到登峰造极和走下坡路亦有一段过程。2椎间盘突出是否以手术治疗最好?经过70余年的临床实践,对美国开创的这一“椎间盘王朝”又当如何评价呢?随着X线造影、CT和MRI等影象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无症状的人群也有椎间盘突出。据国外资料:用CT检查无症状志愿者的腰椎,其35.4%有椎间盘突出;用MRI检查无症状志愿者的腰椎,40岁以下者突出占17%,40-59岁者占22%,60岁以上者占36%。年岁最老的一组,21%有椎管狭窄而无症状[5]。这仅仅是检查腰椎一个部位,如果检查整个脊椎,则可能比率更高。所以美国《骨科学》将无症状或症状与突出水平不一致的椎间盘突出均列为手术禁忌症(operationshouldnotbedoneifnopainispresent)[6]。有坐骨神经痛症状也不要紧,其自然史表明多能自愈Thenaturalhistoryofsciaticaispredominantlythatofspontaneousimprovement。据Hakelius研究,仅用支具和休息治疗,38%的病人1个月以内即好转;2个月好转占52%,3个月则73%好转。又研究报告(Naturalhistoryoflumbardischerniawithradicularlegpain:SpontaneousMRIchangesoftheherniatedmassandcorrelationwithclinical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njlz2010.com/gjjhzd/11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