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河镇:用自强书写人生,产业、
就业脱贫托起残疾贫困户致富梦。
在贫困户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体有残疾,但身残心不残,家贫人不懒。贫困没有压倒他们,他们用残缺的身躯撑起家庭的重担;身残没有击垮他们,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创造崭新的生活,他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心中始终保有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张思恩:一颗心坚持一条路,一只手扛起一个家
今年已经55岁的单身汉张思恩,是燕子河镇麒麟河村梅河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年的时候,被查出了患有鼻咽癌,经过多次手术治疗痊愈后,又于近几年得了糖尿病。“当年鼻咽癌特别严重的时候,鼻子时常流血不止,白天干活流血、夜里睡着了也流血。04年的时候,我和父亲被评上了低保,得到了政府的帮助,又去六安和合肥做了几次治疗,现在已经好了。”张思恩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患癌和治病的经历,虽寥寥数语,却能让人想象到当时他在病中的痛苦。
19岁,因事故导致右边手掌全部切除;
42岁,查出患有癌症而饱受病痛折磨;
47岁,唯一陪伴自己的老父亲离开人世;
50岁,患上糖尿病,要以药物维持身体健康。
看似多灾多难的人生没有压垮张思恩坚强乐观的心,残疾的右手没有让他贪恋扶贫济困的“温床”,他始终为生活奔波忙碌,为脱贫自立勤劳。
张思恩不仅在自家山上发展了天麻菌种产业,还养了11只鸡,并于今年7月又喂养了一头60多斤的小黑毛猪,光伏入股分红项目也积极参与。在我县特色种养奖补政策下,他一共得到天麻种苗补贴元,特色产业验收奖补也已经申报了元。他还将家里的菜园种满了茄子、辣椒、豇豆,每天忙里忙外,靠一只左手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儿。偶尔空闲时候,他也会去河边钓鱼,钓来的鱼除了自己吃,还拿去卖给村里其他人。
今年年中,村里还为张思恩申报了道路养护员的公益性岗位,除了自家农活之外,他现在还承担了该村组道路养护的工作,每月也有了额外的元收入。张思恩说:“现在发展产业不仅有奖励,帮扶干部还能帮助销售,家里的东西有了销路,就更不会担心今年的收入,干活儿也就更起劲了!我们这些贫困户,居然还被政府安排了工作,可见政府对我们的重视了,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发奋图强啊!”
鲁林:山窝里尽心养殖黑木耳,好“钱”景帮助摘掉“穷帽子”
燕子河镇张畈村新店组地处海拔较高的山沟沟中,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但该村组居住户家门口多砂石路。一下大雨,砂石路就成了淤泥和石块堆积的烂路,严重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家住该地的鲁林,现年47岁,为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鲁林的儿子鲁恒已经18岁了,为了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赴杭州某餐饮酒店做学徒工。“他在那边是包吃住的,可以说基本生活不用愁了。”鲁林笑嘻嘻地跟我们说着他儿子的工作。他的妻子33岁时患上了高血压,后来引起偏瘫,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无法自理,都是靠鲁林一人照料着。他说:“慢性病肯定要常年吃药的,像我们经常去开药的,就不用带着我媳妇了。每次我自己去镇里卫生院开药,医院医生都认识我的。”年轻时因干农活导致左腿被砸伤,做过4次手术的鲁林,现在走路仍然不利索。
去年,鲁林参加了光伏入股分红项目,今年利用0元扶贫小额贷款发展了木耳、香菇、天麻等经济作物。因为今年在中心村庄盖了新房,要忙活施工的事情,他的天麻菌种只发展了瓶。黑木耳种在鲁林老房的后山上,最近正是收成的时候。他指着木桩上新鲜的木耳说:“摘完了还会再长,我们这海拔高,估计入冬之前还能再采摘两三次。我这是没有任何添加的土木耳,烘干的时候也不会加别的,一般能卖到七、八十一斤呢!”由于老房在团山水电站二站,电站内温度高,他摘完新鲜的湿耳便可以拿到电站里放置烘干,然后储存起来慢慢售出。因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鲁林早前得到了种苗补贴元,县里特色产业奖补的元也在申报中。
日常生活中,除了照顾妻子和种植菌菇外,鲁林还担任了村里公益性岗位护林员的工作,每月多了元的收入。当我们问他,今年能否脱贫时,他高兴地说:“脱贫也不能光靠政府啊,我们有手有脚、有田有山,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搬到中心村后看病、坐车也更方便了,孩子已经大了可以自食其力了,当然要脱贫了!贫困户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呢!”
占少林:种养双簧不怕起早贪黑,腿脚不便却为务农好手
占少林,燕子河镇大峡谷村贫困户,年参与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由于原本的老房离大峡谷中心村庄不远,便在老房附近养了两头黑毛猪,还帮人代养了几只鹅。
占少林在12岁时,左腿患上髋关节骨结核。后来,一块坏死的骨头从他的左腿中被拿出,留下了一个长长的疤痕,也导致其日后落下了腿残疾。占少林的母亲今年已经68岁,患有腰间盘突出,年老体弱。他的妻子郑学凤是长岭乡人,两人于年2月13日才领证结婚,之前的占少林一直是单身。不幸的是,郑学凤与占少林的母亲一样患有腰间盘疾病,而郑学凤更为严重。她患有腰间盘滑脱,年做手术时,她的腰上被钉上了螺钉维持平衡,平时只能在家做些轻巧的活儿。
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占少林勤勤恳恳。他在年安装了分布式光伏发电,今年把自己和一亲戚家的地里种满了玉米,用心照看自己的天麻菌种,每天按时上山用镰刀打稞子和猪草,然后做成猪食喂猪。在我县特色种养业奖补政策下,他可以拿到0元的补助。“我的腿脚不好,不方便下田种水稻,所以只能养养猪、种种菜了。茶叶去年因为水灾损失了不少,今年只摘了几百块的茶草,我又弄了些天麻来种。”当一些人为自己有了“贫困户”身份而欣慰时,占少林却对自己的“贫困户”身份感到不自在。因为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不自在,更加坚定了他勤劳脱贫致富的信心。
作为村里的道路养护员,他愿意及时履行义务,残疾的左腿不影响他勤劳的双手,烈日炎炎仍然驻守岗位完成工作。摆脱贫困,没有技术怎么行?每次镇里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技知识宣讲,他都会参与学习,对于培训教材也是爱不释手。“这本书是讲怎么养好黑毛猪的,上次还有县里专业的老师下来讲课,感觉自己挺受益的。”占少林从屋里拿出一本《黑毛猪养殖知识手册》对我们说道。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劳的汗水不等不靠,勤劳致富。而残疾贫困户脱贫的起步往往更为艰难,但他们不仅为自己摘去了贫困帽子,也为更多的贫困户树立了勤劳脱贫的榜样。
编后语:经常在金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