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1、检查技术
①肌骨关节系统疾病一般首选常规X线检查;解剖结构复杂如骨盆、髋等可首选CT,易于区分松质骨和皮质骨的破坏。
②X线平片要求:正侧位;包括软组织及邻近一个关节;必要时照对侧对照。
2、骨的发育
骨有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颅盖诸骨和面骨属于膜内化骨,躯干骨、四肢骨和颅底骨、筛骨属于软骨内化骨。锁骨和下颌骨则两种方式兼有。
3、小儿骨骼
①小儿长骨的主要特点:骺软骨
②小儿长骨可分为骨干、干骺端、骨骺(二次骨化中心)和骺板(骺线)等部分:长骨两端为骨骺,中间为骨干;骨干两端为干骺端,当其与骨骺不断骨化时,二者之间的软骨变薄为骺板,进而再变薄为骺线,最后完全骨化而消失。
骨骼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1)骨质疏松
①定义: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都减少,但二者比例仍正常.
②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严重时结构消失,呈鱼椎样改变,并压缩性骨折。
(2)骨质软化
①定义:骨的有机成分正常、矿物含量减少
②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及骨皮质边缘模糊;骨骼变形,假骨折线(表现为宽1-3mm的透明线,与骨皮质垂直,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
(3)骨质增生硬化
骨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皮质增厚、致密,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或皮质、松质骨呈均匀致密的象牙质样。(4)骨质破坏
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骨质缺损;皮质呈虫蚀状改变,破坏早期呈筛孔状。(5)骨坏死
主要原因是血液供应中断,X线和CT的早期可无异常表现,其后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6)骨膜增生
也称骨膜反应,X线表现为皮质状旁线,层状、花边状、放射状或三角形新生骨。※Codman三角:随病变的进展,已形成骨膜新生骨可被再次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与骨皮质间呈三角形改变。
(7)骨内和软骨内钙化
X片上可见颗粒状的致密影,数量不等,分布不均,局限或广泛分布。
(8)骨骼变形
(9)软组织病变: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块、软组织钙化和骨化。
(10)关节基本病变:包括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
①关节肿胀: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囊增厚,若合并关节积液时关节腔可增大。MRI敏感。
②关节破坏:关节间隙狭窄,累及骨质时出现骨质破坏和缺损。
③关节强直:骨性强直时,关节间隙消失,骨小梁贯通,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后;纤维性强直时,关节间隙狭窄,骨小梁不贯通,见于关节结核。
疾病影像学表现
1、骨折
骨折时骨和(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以长骨和脊椎骨常见。(1)一般特点
①骨折线:骨折的断端间可呈不规则透明线。骨皮质断裂显示清除整齐,骨松质断裂可仅表现为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②骨折的移位:长骨骨折以骨折近端为准来判断骨折远端向内外或前后移位及其程度。骨折断端的内外、前后和上下位移称为对位不良;成角移位为对线不良。
③骨折的愈合:先形成血肿,后形成纤维性骨痂,进而骨化形成骨性骨痂。
④骨折并发症: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骨质疏松;骨感染(多见于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手术复位后);骨缺血性坏死;关节强直;关节退行性变;骨化性肌炎
(2)特殊类型骨折
①陈旧性骨折:延迟愈合超过三周的骨折,主要指骨折的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和不愈合。
②应力性骨折:也称之为疲劳性骨折,好发于第二、三跖骨,损伤时可不出现骨折线,时长时间的应力作用的结果,如长行军、马拉松等。
③Colles骨折:又称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3cm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④Smith骨折:指发生在桡腕关节面2-3cm内的桡骨远端骨折,又称屈曲型骨折、反Colles骨折。
⑤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骨折线横过喙突窝和鹰嘴我,远端向背侧移位。
⑥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妇女,易影响断端血供而导致股骨头坏死。
⑦病理性骨折:第一类为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骨骼本身病变所引起的骨折;第二类为骨质疏松、内分泌等因素引起的骨折;第三类为骨发育障碍引起的骨折,如先天成骨不全。
⑧儿童骨折:骨骺骨折表现为骨骺移位后与干骺端距离增加,也称之为骺离骨折;由于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破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见骨折线,称为青枝骨折。
(3)脊柱骨折
好发于颈椎5、6,胸椎11、12,腰椎1、2等,以单个椎体常见。
①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呈楔形,无骨折线,上下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
②爆裂骨折
③骨折并脱位
(4)椎间盘突出
内因是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外因是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椎间盘内压增高、纤维环破裂。首选MRI,但缺点是钙化显示不清。2、骨感染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包括血行感染(最常见)、邻近组织化脓性病变直接蔓延和开放性损伤X线、CT和MRI表现:
①早期: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皮下脂肪层内有条、网状密度增高影,2周之内可无改变;
②进展期:松质骨内筛孔样或斑片状低密度骨质破坏灶,骨小梁模糊;
③炎症进一步进展,出现大片死骨(骨膜内滋养血管中断或栓塞),但骨骺多不受侵犯,骨膜新生骨明显——以骨破坏为主,破坏与增生并存。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表现:骨破坏周围增生硬化、骨内外膜增生、骨增粗变形、死骨、软组织窦道、萎缩。
(3)脊柱结核
分为四型,为椎体型,椎间型,椎旁型,附件型典型脊柱结核征象:
①腰椎受累最常见,好发于邻近两个椎体,附件少受累;
②骨质破坏、变形,呈“沙砾样”小死骨;
③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造成相临破坏的椎体相互融合;
④冷脓肿形成,壁薄;
⑤椎体病理性骨折、脊柱侧弯、后突畸形
(4)长骨结核
①好发于干骺端和骨骺,可突破骺板,进展为骨型关节结核;
②为局限性类圆形、边缘清楚的破坏区,可见砂砾样小死骨;
③邻近骨骨质疏松明显。
(5)化脓性关节炎
①病理: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滑膜或骨髓进入关节
②部位:好发于承重关节(髋关节、膝关节)
③X线表现:关节肿胀、积液;关节间隙增宽(早期);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④软骨和骨质破坏,以承重部位出现早及明显;关节间隙变窄,可骨性强直或肌肉萎缩
⑤特点:发展快,承重部位明显,无明显骨质疏松
(6)关节结核
①骨型关节结核:在骨质和干骺端结核的基础上有关节肿胀、间隙不对称狭窄、骨质破坏
②滑膜型关节结核:关节肿胀、密度增高——非承重关节面破坏,慢性进行性关节间隙变窄
③特点:慢性发展、边缘部开始、非承重部破坏,骨质疏松、肌肉萎缩
※化脓性关节炎和滑膜型关节结核的异同
化脓性关节炎
滑膜型关节结核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展快可有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以及感染的全身
起病慢,发展慢,无明显红热
X线特点
承重面骨质破坏
非承重面骨质破坏
后期
骨性强直
纤维性强直
3、骨肿瘤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良性骨肿瘤
恶性骨肿瘤
生长情况
生长慢,压迫邻近组织,无转移
侵蚀邻近组织,有转移
局部情况
膨胀性,边界清,皮质变薄但连续
浸润性,边界模糊,皮质不规则破坏,瘤骨形成
骨膜反应
一般无,病理骨折后可有,但不破坏
不同形式的骨膜反应,可被肿瘤破坏
周围软组织
无肿块影,如有边界也清
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良性肿瘤以骨软骨瘤多见,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常见,而原发性恶性肿瘤以骨肉瘤常见。
(1)骨软骨瘤
好发年龄为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是长骨干骺端,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X线和CT特点:
①骨性肿块向外突出,生长方向常背离关节,顶端可膨大似菜花状或丘状;
②赘生物周边为骨皮质,其内骨小梁,均与母体相延续;
③顶端突起为软骨帽,厚度超过2cm时提示恶变,可出现点状钙化。
(2)骨巨细胞瘤
好发年龄为20-40岁,男女发病率相近,好发于骨骺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多见。①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直达骨性关节面下,破坏区边缘无硬化带;临近骨皮质变薄,明显膨胀时,周围只留一薄层骨性包壳,为肥皂泡样改变。
②内有纤细骨嵴---分房型,单一破坏---溶骨型。
③无钙化与骨膜反应。
④生长活跃者,骨壳不完整;若边缘出现骨质筛孔状、虫蚀状骨破坏,提示恶变。
(3)骨肉瘤
多见于青年,11-20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以干骺端常见。1)临床表现:疼痛、肿块和功能障碍、局部浅静脉曲张,病变进行性增大,发展迅速。
2)X线表现:
①骨质破坏: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与正常骨分界欠清。
②肿瘤骨:为云絮状、针状(放射状)和象牙质样,溶骨型肿瘤形成相对较少。
③骨膜反应:呈葱皮样、平行状,骨膜三角(codman三角);
④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的软组织密度影,内可出现肿瘤骨。
3)骨肉瘤的分型
①成骨型骨肉瘤:以瘤骨生长为主,为均匀斑片状的骨化影,呈象牙质样改变;骨膜增生明显;软组织中多有瘤骨形成;
②溶骨型骨肉瘤: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无骨质增生;破坏多偏于一侧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骨膜可增生、易破坏形成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中无瘤骨形成;广泛骨破坏易致病理骨折;
③混合型骨肉瘤;成骨与溶骨程度大致相同。
(4)转移性骨肿瘤
为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常发生于中年以后,原发肿瘤多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骨痛、病理性骨折和截瘫。X线表现:
1)溶骨型转移:
①骨干或邻近干骺端、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的小虫蚀状骨破坏,病灶可融合形成大的溶骨破坏、骨皮质破坏;
②一般不侵犯骨膜,不形成软组织包块;
③常并发病理骨折、椎体破坏压缩变扁、椎间隙正常。
2)成骨型转移:
①常见前列腺癌、乳癌、肺癌的转移;
②病灶为高密度影,居松质骨内,呈斑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均匀一致,骨皮质完整;
③多发于腰椎与骨盆,椎体往往不压缩、变扁。
3)混合型转移:兼有溶骨型和成骨型的骨质改变。
CT表现:
①溶骨型、转移表现为松质骨或皮质骨的低密度缺损区,边缘清楚无硬化,常伴有不太大的软组织块影;②成骨型转移为松质骨内斑点状,片状,棉团或结节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灶,一般无软组织肿块,少有骨反应;③混合型则兼有上述两型病灶。
国士无双,二老千古!
扫码